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国立图书馆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等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收录。本刊从2009年起改为月刊,每月 15 日出版,每期 80 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内容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反映我国当代儿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最新动态。辟有英文论著、中文论著(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儿童保健、疑难病研究)、临床经验、病例讨论、病例报告、社区医师园地、专家讲座、综述等栏目。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儿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中国标准刊号:ISSN l008-8830,CN 43-1301/R。欢迎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各省、市、自治区、县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各级图书馆(室)、科技情报研究所及广大医务人员和医学科技人员订阅。每期定价12元,全年144元。邮发代号:42-188。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或直接来函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订阅。向本刊投稿一律通过网上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免审稿费,审稿周期短(4~8周)。投稿网址:http:// www.cjcp.org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部  邮编:410008电话:0731-4327402;传真:0731-4327922;Email:ddek@vip.163.com                

避光保存与输注:药品安全的双重防线

时间:2025-08-01 15:56:34

在医学领域,药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始终是治疗过程中的核心关注点。其中,避光保存与避光输注作为两种不同的避光要求,分别针对药品的储存与使用阶段,其科学原理、应用场景及实际意义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医疗工作者规范操作,也能帮助普通患者正确管理家庭用药。

避光保存:药品稳定性的长期守护者

避光保存主要指药品在储存过程中需避免接触紫外线及部分高能量可见光(如蓝紫光),以维持其化学稳定性。阳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会直接破坏药物分子结构,引发光化学反应,导致成分分解、变色或产生有毒物质。例如,家庭常备的片剂或胶囊若暴露于潮湿或光照环境中,可能变软、粘连甚至发霉,不仅失效,还可能危害健康。

这一要求的核心在于时间累积效应。就像食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逐渐腐败一样,药物在光照下的降解是一个缓慢但不可逆的过程。例如,某些抗生素或心血管药物若未避光保存,其有效成分可能随时间推移逐渐失效,最终无法达到治疗浓度。因此,药品包装常采用棕色玻璃瓶或铝箔内衬,并通过标签明确标注“避光保存”字样,以阻断光线穿透。

避光输注:治疗安全性的即时屏障

相比之下,避光输注关注的是药物在静脉输注过程中的短期稳定性。某些药物(尤其是化疗药和部分抗生素)在溶解或稀释后,其分子结构会进入高度活跃状态,光照可能催化氧化、水解、聚合等复杂反应,甚至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微粒沉淀或结晶。以抗肿瘤药柔红霉素为例,光照会加速其微粒形成,进而引发输注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或导致药物失效。

这一过程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且不可控。就像将新鲜果汁暴露在空气中会快速氧化变色一样,避光输注药物一旦接触光线,可能在数小时内发生质变。因此,临床操作中常使用避光输液器或覆盖避光袋,并在输注前临时配制药物,以最大限度减少光照暴露时间。

关键差异:从目的到操作细节

1.时间维度:避光保存针对数月甚至数年的储存周期,而避光输注仅覆盖几小时的输注过程。前者是“防微杜渐”,后者是“争分夺秒”。

2.风险类型:长期避光不足可能导致药效流失或慢性毒性;输注期间避光失败则可能直接引发急性不良反应(如过敏或器官损伤)。

3.技术措施:储存避光依赖包装材料(如避光瓶)与环境控制(如阴凉柜);输注避光需专用设备(如避光输液管路)及操作规范(如避免透明输液袋)。

临床与家庭场景的实践启示

在医院环境中,避光输注的严格执行关乎患者即刻安全。护士需接受专项培训,例如识别哪些药物需全程避光(如硝普钠)、哪些仅需配制时避光。而在家庭场景中,患者更需注意药品储存条件,避免将药箱置于窗台或灯具附近,并定期检查药品是否变色或变质。

二者共同揭示了光敏感性药物的脆弱性——无论是分子层面的缓慢侵蚀,还是治疗环节的瞬时风险,避光措施的本质都是通过阻断光能干扰,守护药物的“生命线”。这一认知的普及,正是医疗安全链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